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上強調,加快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。近年來,我省持續通過政策疊加,資源要素聚集,發展數字經濟,為經濟“加速度”蓄勢賦能。
這兩天,我省小麥正在陸續收割,往年,農機手賀明超在跨區作業時,有一半時間都在聯系農戶,而今年,收割機上安裝的電子遙感器和手機終端,讓賀明超一下有了“千里眼”。
南陽市農機手 賀明超:
今年這效率提高了,也少跑了很多冤枉路,比往年這一季多收入個一兩萬塊錢,是沒問題的。
農機手不再擔心“吃不飽”,農戶也不再為 “找農機難”而發愁,他們是如何實現順利對接的呢?原來是位于數百公里以外的鄭州智慧島大數據中心的功勞。
記者 杜新萍
那么在大數據信息平臺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,作業農機實時的分布情況,那么目前呢,許昌局部地區出現了農機扎堆的現象,數據中心及時發布這一信息,引導農機手向作業空白區域轉移,從而提高麥收進度和工作效率。
鄭州智慧島某大數據公司負責人 趙猛:
通過我們測算,在一個作業季中間,農機手可以(通過數字平臺)減少他們的成本在30%,提高效率在80%以上,那么農民來說,可以抓緊時間搶收割,提高他們的收入,降低他們的損失。
如果說智慧農業是我省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一步棋,那背后的棋局則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劃和舉措。2016年起,我省相繼出臺了《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》《大數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》等,以點帶面,布局了以鄭東新區龍子湖智慧島為核心,18個省轄中心城市數據產業園為節點的“1+18”產業格局。
河南省發改委副巡視員 唐興麗:
我們省總體來說,數字經濟基礎還是非常的薄弱,跟我們省經濟大省的地位還是不相匹配的,尤其是我們龍頭企業的數量非常的少,帶動能力也比較弱。
為了彌補短板,提檔升級,近兩年,我省加大重大項目招商力度,相繼引進華為,諾基亞,海康威視等一批知名企業,并由政府出資,以購買服務的方式,委托大企業向周邊中小企業分享云端數據和技術。位于鄭州智慧島的這家小型數字環保公司,過去受制于數據匱乏,管理水平受限,客戶資源不斷流失,自從去年和華為做鄰居后,數據和技術的共享讓這家企業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。
老家旅游
視頻河南
今日河南
猜你喜歡